非公有制企业有几名院士?
来源:电站阀门 发布时间:2025-04-04 12:48:44详情介绍
据统计,在中国科学院850名院士和中国工程院951名院士中,由中国大陆非公有制企业申报当选的1名中科院院士和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包括外籍院士)共7名,占比仅约为3.89%。现按当选时间顺序介绍如下:
杨焕明,1952年10月出生于浙江乐清,基因组学家。1978年杨焕明毕业于杭州大学(1975—1978工农兵学员);1982年获得南京铁道医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法国、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国,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工作,回国后致力于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被《科学美国人》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200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2007年担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
杨焕明领导华大基因研究院经过艰苦的拼搏,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组“霰弹法”策略对大型植物基因组进行测序,独立完成了超级杂交水稻父本籼稻“9311”基因组(大小约为4.6亿个碱基对)的“工作框架图”。2002年4月,杨焕明及其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发表《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在世界上首次将完整的水稻基因组草图序列向公共数据库公开。
2003年,在抗击非典行动中,杨焕明带领年轻人团队,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在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及建立诊断方法上又做出了贡献,使中国的基因组研究走向了世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与有关部门的肯定。
杨焕明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邓中翰,1968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1992年6月,邓中翰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先后获得物理学硕士(1992年8月至1994年5月)、经济学硕士(1996年1月至1997年8月)、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1993年8月至1997年8月),成为该校成立130年来横跨理、工、商三科学位的第一人。
1997年8月,邓中翰博士毕业后加入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做高级研究员(至1998年9月)。
1997年12月,邓中翰结合硅谷的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了美国硅谷半导体公司Pixim Inc(至2001年6月),领导研制高端数码成像半导体传感器,市值达到了1.5亿美元。
1999年10月,邓中翰受中国政府之邀,在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财政部、北京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投资支持下,由邓中翰、杨晓东、金兆玮、张韵东等组成核心团队回国启动并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并由中星微电子公司负责实施。邓中翰担任总指挥、首席专家。邓中翰带领团队承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星光中国芯”数字多媒体芯片并打入国际市场,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获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等。2005年11月15日,邓中翰率领中星微电子首次成功将“星光中国芯”全面打入国际市场,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首家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在美国上市。
2009年12月邓中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8月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1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吴以岭,1949年10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吴以岭从小跟随父亲行医。1977年恢复高考的当年进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攻读学士学位。1979年9月吴以岭就读大学二年级时破格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从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1992年创办的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正式开业;2006年注册成立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2011年7月28日,以岭药业登陆深交所,上市当日吴以岭的个人持有股市值超过60亿元。
吴以岭继承创新首次形成“络病证治”体系,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先后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形成指导心脑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尤其是在抑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治急性心梗无再流、急性脑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策略,研制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系列创新药物。他系统构建气络学说,形成指导神经、内分泌、免疫疾病的创新理论。
吴以岭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先后承担包括863、十一五攻关、十二五攻关、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计划项目在内的40余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吴以岭一直从事中医络病理论研究,擅长中医络病理论及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脑中风等各种心脑血管病诊治。吴以岭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何梁何利奖、凭“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吴以岭主编《络病学》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在中国发表研究论文6000余篇,SCI论文300余篇。
吴以岭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2019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吴汉明1952年6月出生于江苏常州,微电子工艺技术专家。吴汉民197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73-1976工农兵学员)、1978年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7年吴汉明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先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归国后回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94年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1995年到美国阿拉巴马一家公司工作;1999年加盟英特尔并担任主任工程师;2001年进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吴汉明组织推动中国国内设计公司产品在中芯国际制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130-22纳米工艺技术研发。
吴汉明研发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研究理论和实验根据结果得出其等离子体密度达到深亚微米刻蚀的要求,研究结果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杂志上并得到普遍引用。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套能够直接进行等离子体工艺模拟的商业软件并得到普遍使用。2001年进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后,组建了先进刻蚀技术工艺部,领导了0.13微米刻蚀工艺,在中国实现了用于大生产的双镶嵌法制备工艺,为中国首次实现铜互连提供了工艺基础。
吴汉民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北京学者”;2014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吴汉民先后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研发技术副总裁;灿芯创智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湖北大学微电子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坚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杭州大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至1998年,担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1999年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2004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2009年7月担任阿里软件首席技术官;2009年9月创办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担任总裁;2012年8月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期间,王坚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墨水、支持亚洲语言的无模式切换用户界面等。
作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首创“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率先提出采用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产业模式,主持研发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阿里云计算平台。
通过创办“云栖大会”和创立“云栖小镇”,构建了完整云计算生态,实现了从“飞天”技术平台到云计算产业的突破。提出“城市大脑”作为未来城市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提高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王坚主要是做云计算领域研究,主持研发了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2024年10月,王坚以55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4年·胡润百富榜》第940位。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府参事;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云智能集团董事;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首席主任委员;201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玉山1968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工业控制阀专家。马玉山1991年从吉林工业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后进入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先后担任技术骨干、技术总工、总经理;2005年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马玉山扎根西部企业,长期从事高端控制阀先进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探讨研究。马玉山研发出高参量调节阀、高端特种球阀和高性能蝶阀等12个系列高端控制阀,攻克了深水控制阀、超低温控制阀、压缩机防喘振阀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流程工业关键控制阀“卡脖子”问题,研究成果在能源化工、核能发电和深海开采等领域广泛应用。
马玉山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38项。
马玉山先后担任六盘山实验室主任;宁夏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宁夏科协副主席;宁夏工商联副主席、宁夏机械学会理事长;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伟1959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山东潍坊人,制药工程学专家。1981年肖伟大学本科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至200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
肖伟发明银杏二萜内酯功能效果成分群及制备关键技术,研制上市首个以PAF受体为靶点的创新药,为基于靶点的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示范;首创以功能效果成分群为核心的制药全过程质控体系,明显提高中药质量均一性;创建以功能效果成分群为关键质量目标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技术体系,设计建成中国第一个中药智能生产工厂,实现中药智能制造零的突破。
截至2021年11月,肖伟带领企业的开发团队开展新药研究70余项,先后开发国家级新药47个,其中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13个,创新中药注射剂2个,形成了以桂枝茯苓胶囊(妇科药物)为代表的一批高的附加价值、高科技含量的中药新产品群。
肖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
2005年肖伟担任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伟先后担任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院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药学学科带头人;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